close

        去年年底去看了Glass的紀錄片[12樂章],對於活在跟我同個世紀的偉大作曲家很興趣,也許從小就認為音樂家出名都是在死後,但是沒想到居然有一個極限主義這樣東西,在我大學的時候唸到的現代樂派的其中一之中,出名的音樂家也會來台灣演出,於是就跟nini還有B老大三個人一起去聽。

        到音樂廳時,已經快要30分了,進到國家音樂廳才知道,整場都坐滿了人,而且空無缺席,來了廣播說本場音樂會中無中場休息。表演者出來時,竟然燈沒有全暗,還有一點點的小微光,演奏者除了男生以外,女生各各都是辣妹,小提琴手、大提琴手、和低音提琴手。各各都是穿著細肩帶的小禮服,是也有商業性質的音樂會嗎?難道大家都學到了普普大師Andy Whol的傳承。而看了一下節目單上的演出者,那位長笛手也太能者了吧。不僅要吹長笛還有短笛、薩克斯風還有低音單簧管,這個多樣的樂器,真是很誇張的厲害,也許他就是因為會的樂器很多,因此從1992年開始就是Glass樂團的固定班底。是否現在的管樂手都應該要如此才可以更容易找到好的樂團工作呢?

        曲目加上序跟尾聲總共22首,裡面除了樂器演奏者以外,還有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和女低音。每次到了男高音與男低音合唱的時候,我就會覺得渾身不對勁,似乎兩個人的音色並不是很相容,而每次到男高音的solo部分,一開始的聲音就會有點小聲,因為是麥克風的問題嗎?或者是歌者本身拿麥克風的角度不對,所造成的。

        而器樂手也都有自己的小獨奏,在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風還有低音提琴上演奏。以小提琴手,以我自己也是學絃樂器的來看,其實聽起來並無太大的困難度,但是小提琴手的姿勢表情也太豐富了,雖然演奏曲目對他來說我相信並不是多大的困難,但是這又不是在看演唱會,搖擺成那這樣子,這就讓我想到前陣子很紅的一個話題{流行音樂可以進國家音樂廳嗎?} 但是我覺得看到那些辣妹也不難想像為什麼小提琴手會搖擺成那個樣子了,不是說批評,實在不夠雅觀。
        
        還有投影片的圖片,也隨著音樂的轉換而改變了顏色跟圖案,也許在那本書中是有他的意思存在。但我沒看過書,因此就不方便說些什麼了。

        雖然整場的音樂會我相信一大半的人聽到後來不是想睡覺就是想上廁所,但是難得有這樣子的大師級人物來台演出,實在是很值得去聽,也算是另一種體驗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hina音樂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